當他縣市果樹公園陸續落成,為何楠梓加昌水果公園卻要移除果樹?
- fcatorg
- 2023年6月2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高雄楠梓加工出口區旁的加昌水果公園,裡面果樹成群,炎炎夏日提供散步民眾良好的遮蔭,為城市降溫、淨化空氣,果樹群從2006年公園徵收啟用時就存在,估計樹齡超過20年,數量近百棵,樹種為芒果樹和白蓮霧。而近期卻因有居民向民意代表反應果樹落果髒亂,也有居民提議把果樹全部移走,讓這片森林面臨消失危機。



水果公園其實並非這高雄獨有,新北、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都有水果公園,而且都是正面政績。
2023年5月,新北市辦理五星級里觀摩,蘆洲水楠里的仁愛公園有水果公園美名,公園裡有眾多里長種植的果樹,成為觀摩的景點第一站,而台中荔枝老樹公園,在2022年6月剛剛落成,裡面保留了整片的荔枝老樹,市長還親自剪綵,眾人好評不斷,成為地方特色。嘉義溪東公園2022年1月落成,公園保留整群的芒果樹森林,並規劃了芒果採集樹屋,成為公園核心亮點,縣長為此親自出席記者會。台南公園的老白蓮霧樹,佇立公園內50年以上,近期被報導盛讚為公園內的文人風景。2014年至今,新竹市推動多座食物森林,在綠地種植50種水果蔬菜,成為公民參與典範。可見公園綠地種植果樹群並非負面,在全台灣甚至被多方讚譽。
其實解決落果方法很多,並非只能把養了20年的樹移走的方法,而移走樹甚至會帶來眾多負面效應,讓公園陷入10年的炎熱曝曬陣痛期,樹木移植死殘率也很高,故我們認為應優先找其他方法來解決落果問題。
以下是解決落果問題的幾個方法:
1. 增加落果季打掃人力預算:落果季節短暫,蓮霧、芒果落果季節都不超過2月分,如果市府能在結果落果季節增派清潔人員,這問題並非無解。
2. 無果樹的空間佔公園50%,人的活動範圍可以迴避果樹規劃:由於果樹只佔公園面積的50%,有眾多空間並無果樹,故如果善加規劃,把人的主要活動範圍規劃在無果樹的區域,落果自然不會造成居民活動太大的困擾。其實目前的規劃,確實也是也有分區的概念,可強化此規劃方法,尤其是步道廣場設施盡量避開果樹群,進行公園改建。
3. 芒果樹群比蓮霧更應保留,步道旁的蓮霧或可移植:芒果落果比較乾淨好整理,蓮霧落果對比之下確實比較難整理,如果真的堅持非要處理,則建議優先保留芒果樹群,只移植人行步道正旁邊的蓮霧樹,至少可以確保步道上不會有蓮霧落果,在人的高活動區域至少沒打掃也是乾淨的。而非步道旁的蓮霧樹,因與人的活動區域不衝突,可以酌量保留作為摘果體驗教育場域。
4. 芒果可以人力摘果,這在雲林芒果綠色隧道管理有先例可循:芒果樹在芒果為熟時,即可動用人力手持長柄鐮刀逐一打果,只摘除芒果青,不會減除枝幹,全台眾多鄉道兩側廣植芒果樹,就是靠如此管理,來維持道路通行安全。如果道路兩側的果樹都可以透過「打果」避免行車風險,為何在更好管理的公園果樹不能比照辦理?
5. 參考成大和雲林的芒果打果季:成大校園有不少芒果樹、雲林154縣道也有整排的芒果樹在道路兩側,這兩個案例面對落果問題,採取的方案是舉辦「打果季」,他們準備很多長長的竹竿給活動參與者,讓大家把芒果青打下來,還現場DIY教學做成蜜餞「情人果」,不只減少落果問題,活動參加者踴躍,還成為新聞追捧的特色活動。而保留的白蓮霧,其實也可以製作果乾,如果有人願意帶動,反而能成為特色。
希望市府在良好配套下,把公園裡的果樹森林留下,不要人家外縣市把公園果樹當寶,我們卻只因為清潔預算不足就輕率把果樹群移走、破壞,高雄市民恐怕很難接受。
註:我贊成果樹原則不要新植,但某些情形可以被當作公園特色,尤其已經種植多年的,應給予通融,設法在最小破壞下共存,會是比較好的做法。
關於森林城市協會你可以了解更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