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城中一座島新書分享會-廖桂賢老師
- fcatorg
- 2023年12月17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從社子島的經驗反思「政府為主」推動都市計畫與區段徵收造成的不公不義
--不當的都市計畫及不當的空間規劃之在地觀察

今天很開心能參與(主辦)【從社子島都市計畫反思臺灣空間規劃專業倫理«城中一座島»新書講座】,廖桂賢老師不僅具有景觀生態空間規劃專業,也積極地將自身專業貢獻在社子島這樣的不當開發案例中。這也是老師撰寫這本書的初衷,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社子島跟在社子島發生的事。

全書共分成6個部分,第一部分就讓大家了解社子島究竟在吵什麼?第二部分則是讓不了解的人去進入這個島內外的空間如何隨著時間變遷,島內不同聚落如何進行認同。第三部分社子島的基因不能脫離水與生態,社子島上特有的水、濕地、水塘,結合農業灌溉,多元地景與特有生物,組成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島嶼生態系!!其他部分雖然也非常精彩,但礙於時間關係,只能讓各位自行買書後詳讀才能了解!!
我事先已讀完這本書,深刻體認到要能了解一個開發計畫,要先從過去的脈絡來觀察,也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個計畫。社子島過去長期因中央政府推動「台北地區防洪計畫」而飽受禁限建之苦,原因就是當時規劃台北市需要實施200年洪水重現期距為防洪設計保護標準。但在這個計畫中,並無針對社子島所在區域設置堤防。這也是社子島人所說「他們是為了大台北防洪而犧牲」的原因。
作為一位參與許多開發案件的專業工作者,基地的基本調查已成為基本常識,但在社子島這樣的區域,我倒還是第一次聽過居然有某個區域上面有人居住,這些人長期卻必須忍受禁限建的困擾。若是要讓這個區域獲得新生,首先應該是針對這個區域做完整的基本環境調查,且在不增加開發強度的狀態下,思考永續發展及因應氣候變遷的生態規劃原則進行再造。增加堤防高度或提高防洪標準並非提高城市因應氣候變遷韌性的方式,反而會造成居民喪失對氣候變遷導致的災害風險警覺意識,現代城市因應水的治理,不應只是像過去一樣築堤來防洪,而是要有更多綜合治理以及與水共生共存的準備,這些觀念其實台灣以及國外都推動很多年,但在台灣這個降雨越來越極端的島上,我們距離與水共生共存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過去的開發爭議,不僅持續困擾著這裡的居民,也讓許多關心這個地區發展的專業規劃者(包含廖桂賢老師)無法對這個區域提供實質上的幫助。或許這也驗證了台灣的都市計劃程序欠缺從「地方居民為主體」以及「弱勢者權利保障」的價值判斷,多數都是以開發效益最大化的商業利益進行考量。就像廖桂賢老師在講座中所說的,整體開發不等於整體考量,區段徵收的手段也往往是提高計畫財務效益的工具,欠缺對於居民不參與區段徵收的選擇權的尊重。
全區開發這個在多數規劃者眼中可能是比較容易的開發方式,但對於被開發的土地,以及可能被遷移的居民,這件事可能就沒有那麼好。但社子島真的有全區開發的必要性嗎?
廖桂賢老師統計全台北市目前所有的都市計畫人口已經超過台北市現有總人口63萬餘人之多!!況且台北市近年人口外移導致人口數逐漸減少加上空屋率接近7%,都在在顯示台北市並不需要這麼大面積的建物及可開發土地。社子島的原罪,或許就在於它是台北市僅剩不多的大面積土地,而且還幾乎是低度開發的狀態,在政府機關或開發者眼中就是不可多得的寶地。

看到社子島,我剛好透過今日與談的機會,找到高雄市目前正在推動遷村計畫的「大林蒲」做對照。大林蒲位於高雄小港地區,長期也是因為配合政府重工業開發的政策,位於台電大林電廠、中油煉油廠、中鋼煉鋼廠周圍,周邊林立的煙囪據稱超過900支。長期飽受汙染之苦的居民,等待的不只是政府正視他們受的苦難,也希望政府說要遷村不只是說說而已。大林蒲人等待的遷村是被綁在政府核定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的設置,在地居民他們也知道政府的話不見得可信,但他們除了相信以外,或許也沒有其他可做的事。
我相信社子島跟大林蒲都不只是個案,而是彰顯了台灣在土地開發計畫中對於都市計畫跟區段徵收的濫用,以及長期採用「開發效益最大化」來做為開發評估的準則,但開發評估準則內卻未將地方原有的歷史人文環境背景等脈絡納入優先考量,當地居民的想法也未能深入去了解,一昧地想要用快速、抹平、藍圖式大計畫來擘畫跟打造願景,但這樣的願景中,未見到犧牲的人的聲音以及想法被尊重,再加上公務體系一條鞭的管制,無法有效將地方基層民眾心聲妥善回饋到高層,最終導致了政府與居民的衝突,甚至在開發過程也製造了居民間不同立場的對立。
最後,真的很開心看到今天很多人都到三餘書店現場來聽本次座談關心社子島的開發,我相信在目前資訊相對透明,加上許多民眾對於自我權益、公共議題的關注逐漸提升,未來像社子島這樣的案例應該會能激發更多民眾及民間團體的關注,也可以透過意見表達的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去敦促政府或是向選區的民意代表陳情,讓基層民意也能讓政府必須回應,這也是我們民主轉型跟公民參與的深化必要的一環!我們都還在學習,期許台灣能有更多像廖桂賢老師這樣的專業工作者積極參與公共議題,讓我們公民的能量持續成長茁壯,健全我們的都市空間規劃倫理與實踐!
最後的最後,身為台灣這個島嶼的島民,以及高雄市民我誠摯地希望高雄以及台灣這座島嶼上的城市都能思考「與島共生共存」的永續方案,我們過去採用的直線性經濟發展邏輯,在遭遇地球氣候變遷下,我們的受衝擊程度遠高於其他大陸區域,我們不僅是所有島嶼國家的一小部分縮影,但同時也能展現島嶼國家轉型的積極作為,這也是我們能給世界跟下一代的寶貴資產。在淨零轉型的路上,沒有人是局外人,也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文章:森林城市協會 理事 朱子涵撰文
照片:森林城市協會、矛矛攝影師
主辦單位:森林城市協會、春山出版
贊助單位:社團法人高雄市康和文教基金會
留言